格鲁修学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社区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3939|回复: 8

《略论释》中所载《略论》正文一处遗漏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1-1 21:4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我手里有两种略论释版本,一种是最早文殊院印的那种,96年出的,一种是去年还是前年别的师兄送我的,蓝色硬皮,但内容实际上是一样的,后种是前种的影印。
在第一册629页,略论释中略论正文如下:
子二  从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
增上意乐及发心成其果者 ,依前次第修习,生起悲心,则于为利有情欲得成佛亦能生起,便已足矣!何故于彼中间更加增上意乐耶?
故须生起心力强胜之增上意乐,此从《海慧问经》中而知也。
根据广化寺六卷本,实际上这段应该如下:
子二  增上意乐及发心成其果者
依前次第修习,生起悲心,则于为利有情欲得成佛亦能生起,便已足矣!何故于彼中间更加增上意乐耶?
盖想有情得乐离苦之慈悲无量,虽声闻独觉亦有,然荷担于一切有情作乐除苦之担者,非大乘则无也 。故须生起心力强胜之增上意乐,此从《海慧问经》中而知也。
邢肃芝译本是这样的:
癸二  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。
如是渐修其心,悲心若起,便能引发为利有情,欲得佛位,仅此足矣,何故于此更加增上意乐?
夫令有情得乐除苦慈悲无量,声闻独觉虽共有之,然能负荷一切有情离苦得乐重担为己任者,唯大乘者得而有之,故须发起心力强盛之增上意乐。海慧请问经中了义宣说。
日宗法师讲解,如性法师翻译:
子二、增上意乐及发心为果之理(200页)
接下来第二个科判「增上意乐及发心为果之理」,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分二:一、疑问,二、回答。在之前简单的介绍了,从知母直到悲心的这个部分,有一些人对于这个部分,会产生了疑惑。若作是念:「如是渐次修心,若起悲心,便能发起为利有情而欲成佛之心,仅此即可,何故于此中加入增上意乐耶?」在生起了悲心之后,以自宗的角度来说,七因果的教授里,加入了增上意乐的这一颗心,透由增上意乐的力量,而发起菩提心。但是有很多的人,他会对于这一点产生怀疑,他觉得既然我能够面对一切的有情,生起希望他们离苦的这颗悲心的话,自然而然的想要解决众生的苦,就必须要成佛。因此在悲心之后,直接生起菩提心,也是可以的,不见得要生起增上意乐,所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疑问。而对于这样的疑问,自宗作了以下的回答。
二、回答。回答的方式分为两种:一、虽有悲无量,但没有能承担的增上意乐。愿有情遇乐、离苦之慈、悲无量,声闻、独觉亦有,然能担负一切有情引乐、除苦之重担者,除大乘之人外无有他者,故须发起心力强大之增上意乐。这个时候自宗就回答:希望有情们,能够遇乐的慈无量,以及希望他们能够远离痛苦的悲无量,也就是慈、悲无量的这两颗心,小乘的行者声闻、独觉亦有。但是为什么小乘的行者,他没有办法藉此而生起菩提心?大乘的行者却能够藉此而生起菩提心?最主要的关键,最主要的差别是在哪呢?「然能担负一切有情引乐、除苦之重担者,除大乘之人外无有他者」,大乘的行者,除了能够生起悲心之外,他能够更进一步的生起,我不仅希望众生能够离苦,而且众生要离苦的这个责任,是应该由我来承担的,所以他能够一肩扛起众生的苦乐问题。而这样的一种信念,除了修学大乘法的人之外,其它的人是没办法生起的。因此在生起了悲心,还未生起菩提心之前,必须要先生起增上意乐。也就是生起一颗,我不仅希望他人能够离苦得乐,我希望他人离苦得乐的这件事情,是由我来承担的这种强大的心力,因而提到「故须发起心力强大之增上意乐」。此者应从《相续本母论释》中所引《海慧请问经》而作了知。
比照广化寺六卷本及邢肃芝译稿、如性法师译稿可知,《略论释》中讲解略论的时候遗漏了一句略论的正文

盖想有情得乐离苦之慈悲无量,虽声闻独觉亦有,然荷担于一切有情作乐除苦之担者,非大乘则无也 。”。
希望有学习略论释的同修注意。
发表于 2011-1-1 22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随喜认真而精进的笨者之帚师兄!
发表于 2011-1-1 22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 1# 的帖子

似乎《略论释》的讲解上有这句:“不知慈悲二无量心,声缘亦有之。唯此负荷一切有情予乐拔苦之责任心,为声缘所无,而为大乘所独有。”
恐怕原来并未遗漏,只是编辑者错把正文当成讲解了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1 23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原帖由 notwind 于 2011-1-1 22:45 发表
似乎《略论释》的讲解上有这句:“不知慈悲二无量心,声缘亦有之。唯此负荷一切有情予乐拔苦之责任心,为声缘所无,而为大乘所独有。”
恐怕原来并未遗漏,只是编辑者错把正文当成讲解了。


老兄说的也有道理,编辑者可能是弄错了,但如认为这是略论正文,这句有些过于口语化了,如“责任心”一词即是如此。语句与其他版本翻译的也不一样,所以虽然俺看到了,但是没算。

另说一个《略论释》中略论正文的错处。

640页黑体字(正文)
由是观已,虽是说为寻觅他过为不应理,见一切功德执为希有。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恼之理也。
按照广化寺的六卷本,实际上应该是:
由是观已,虽是说为寻觅他过为不应理,见一功德执为希有。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恼之理也。
邢肃芝的译本是:
如是观己,则不于他寻求过失,虽见一德亦觉希有,所说苦恼,理与此同。
日宗仁波切讲解,如性法师译稿:
《集学论》云:「烦恼疯痴盲,于多险崖路,步步颠踬行,自他恒忧事,众生苦皆同。」此中虽说如是观已,不应于他寻求过失,见一功德应觉稀有,在《集学论》当中,这个偈颂最主要表达的义涵,是众生彼此之间不应该观察对方的过失。为什么不应该观察对方的过失?因为我们自己,或者是他人,都是被无明所控制的,我们的心都是处在一种疯狂,而且没有办法静止的状态当中。既然我们的情形跟别人一样糟的话,这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格来观察别人的过失呢?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,别人要是能够行善,这时候我们应该觉得,这是非常稀有,非常稀奇的一件事情,他居然能够在这样的状态中能够行善。所以在正文里面就有提到,此中虽说如是观已,不应于他寻求过失,见一功德应觉稀有,然于此处亦可配合困苦之理。这个偈颂之所以在这个地方引用,是希望透由这个偈颂当中的内涵,也可以告诉我们,我们周遭的有情众,他是处在一种非常困苦的状态下,以这样的方式来思惟众生的苦。
由上可知,《略论释》中多了一个“切”字,含义自是大不一样了,甚至可以说是说不通了,正确的应该是:
由是观已,虽是说为寻觅他过为不应理,见一功德执为希有。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恼之理也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1 23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
继续说

略论释641页
《文殊庄严剎土经》云:
『于东北隅有大自在王佛,世界名曰千庄严。如苾刍入灭尽定之乐,诸有情亦具是乐,于彼世界经百千俱胝岁修行梵行者,若于此上下至于弹指顷,缘一切有情发起慈心,较前之福犹为甚多,况昼夜而住。』
广化寺六卷本,此处翻译为
《文殊庄严剎土经》云:
『于东北隅有大自在王佛,世界名曰千庄严。如苾刍入灭尽定之乐,诸有情亦具是乐,于彼世界经百千俱胝岁修行梵行者,若于此土下至于弹指顷,缘一切有情发起慈心,较前之福犹为甚多,况昼夜而住。』
邢肃芝译本:
文殊佛土庄严经云: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,其世界名千庄严,其中有情皆具安乐,如诸苾刍入灭尽定。设于彼土修净梵行,经百千俱胝,若于此土乃至最下一弹指顷,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,况其慈心昼夜长住。
如性法师译本:
《文殊庄严佛土经》中亦云:「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,其世界名为千庄严,其中有情皆具安乐,如同比丘入灭定乐。在这样的一个佛国净土当中,一切的有情,他时时刻刻都是具足安乐,就有如同是比丘入定的情况下,内心所生起的喜乐。较经百千俱胝之年,于彼剎土修净梵行;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,花这么样长的时间,在这样的一个净土当中修学善行。若于此土下至弹指顷刻,缘于一切有情生起慈心,其所生福更胜前者,况于昼夜安住于此?」
略论释版本的略论正文,其中“若于此上下至于弹指顷”应是“若于此土下至于弹指顷”之误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1 23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原帖由 洛桑丹尊 于 2011-1-1 22:21 发表
随喜认真而精进的笨者之帚师兄!


呵呵,谢谢鼓励,但这其实是体力活儿而已。
发表于 2017-5-21 21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随喜师兄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7-5-21 21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还有一处疑问:

略论释的卷十二,上士道的戒度,“不作饶益兰若者”一句不知是何意义?

寅二、戒之学处,分三:
卯三、于身心生起之法。

又前论云:‘虽不自赞不致力,聚所受用之承事,无须狠戾世皆敬,无功不行得自在,生无谈论之种姓,不作饶益兰若者,虽先不识诸士夫,礼彼具戒之士夫,足下所履吉祥尘,以胜顶受天人礼,稽首获得皆持去。’

这段引用在法尊法师的广论译本中是这样的:

第二、趣入修习尸罗方便者。
……此诸胜利悉由戒生,即前论云:「未曾出言未力集,能摄所须诸资具,无怖世人悉敬礼,无功未集得自在。非可说为诸亲族,未作利益及除害,先无相识诸众生,皆礼持戒胜士夫。足履吉祥诸尘土,顶戴接受诸天人,稽首礼拜得持供,故具尸罗为胜种。」


发表于 2017-6-8 20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学道 发表于 2017-5-21 21:28
还有一处疑问:

略论释的卷十二,上士道的戒度,“不作饶益兰若者”一句不知是何意义?

如石法师译本:

又前论云:「无须出言无辛劳,能摄所需财与敬,无须威吓世皆敬,无辛劳即得财势。非可称为亲族众、未作利益珍爱者、昔不相识诸众生,皆礼持戒胜士夫。足履吉祥诸尘土,善士顶戴诸人天,稽首礼拜得持去,故具戒为最胜种。」应如所说而思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社区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格鲁教法集成

GMT+8, 2024-4-26 00:23 , Processed in 0.033948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